top of page

學武術的孩子,會變得更好!

已更新:2021年3月26日






當你發現孩子面對一些比賽或新的學習,總是得失心重、不敢嘗試,那可能就是他對自己的自信心不足。 身為家長的我們希望孩子充滿勇氣,勇於嘗試 ,但是孩子就是不敢踏出第一步,專家指出外在的行為表現可影響自信心的建立,若能讓孩子學習武術是一項不錯的選擇。



有些會動手打人的孩子,學武術後反而更不會動手,會更收斂,現代武術教學跟以往大不相同,有許多來自於國內大專院校所培育出來優秀的人才,對於「運動傷害的預防、身心健康的提升、團體互動的經營」都有一套嚴謹的訓練養成,因此逐漸吸引許多家長願意將孩子送來學習武術。





研究顯示,『 4歲以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和柔韌性等能力的發展加快,此時的記憶力、思維能力、專注力、行為控制能力開始明顯的提高 』,為引起孩子的學習和運動能力,台南旭軒武術教室吳教練認為:「這個階段的孩子適宜學習一些簡單的武術動作和對練的組合,在練習時,課程內容的安排就相對重要,老師選擇動作時,要根據孩子的能力適當調節難度,動作太難、太容易都難以引起學習興趣」,吳教練進一步表示:「專業的訓練能幫助孩子對於移動速度、動作協調、專注靈敏、肌力提升、筋骨柔韌的提升」,如「柔道或合氣道的護身倒法」就非常適合孩子來練習,是練習結合發展時空知覺和節奏知覺的方法,值得注意的是密集的訓練建議以30分鐘為限,間隔休息5-10分鐘,適度休息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。






孩子是未來的大人,「大」者,格局氣度。「人」者,仁也。武術學習的不是技巧,而是格局。習武的過程是讓孩子以新的視角切入人生,由外而內改變自己,力求站得更高、看得更遠、做得更大,提升的是自己。所謂仁,就是將人性中本來具有的慈愛發揮出來,進而影響周圍的人。提升自己,影響別人是習武之道,案例指出,對於暴力行為的產生大多來自於孩子模仿的對象及環境,跟武術本身並無關聯,相反的,許多學習武術的孩子,在老師的影響下懂得尊重生命及控制情緒,自由搏擊張教練說:「武術是讓弱者變強的技術,本質是扶弱濟貧,以仁義為本,外界對於武術等同暴力的說法,是很大的誤解」。









孩子在學齡中,正值模仿、認知、競技、交往和創新等多個方面的激勵及發展期,老師的言行及觀念會影響著孩子,若家長能慎選良好的師資,在潛移默化下,不僅能培養尊師愛友、團結互助的精神,無形中會具備自律守規、自信有禮、勇敢堅毅等武德內涵。



原文: 台南旭軒藝術中心 吳長璉教練 核稿編輯:黃千慧

責任編輯:王琦雯



16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